川南在線 發布時間:2023-03-05
□ 儒風君
常言道:“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?!?/p>
家規,是治家之方,齊家之本,興家之道。
樹立優良的家規,家族才能長盛不衰,代代興旺。
幾千年“中國老家規”,說到底就是一個字:和!
父母和泰,兄弟和厚,夫妻和敬,子女和順。
正所謂:“家和萬事興?!?/p>
父母,和泰
《格言對聯》中說:“父母德高,孩子良教?!?/p>
意思是,有什么樣的父母,就會有什么樣的子女。
父母,是兒女的榜樣,更是家庭的根基和定海神針。
唯有父母和泰,溫和安詳,才能給予后輩前行的力量。
莫言曾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,回憶起母親:
小時候,因莫言相貌丑陋,村子里有很多人嘲笑、欺凌他。
由于經常挨打,他回家大聲痛哭,母親得知原委后,沒有憤怒,而是溫柔地說:
“兒子,你不丑,你不缺鼻子不缺眼,四肢健全,丑在哪里?只要你心存善良,多做好事,即便是丑也能變美?!?/p>
后來即便有再多流言蜚語,但他只要想起母親的話,便能心平氣和,笑著應對。
從而,一心修身修德,謙卑退讓,做好自己,于嘲諷喧囂中,摘取了文學的桂冠。
世間萬物,皆有因果,父母是因,孩子是果。
父母和泰,情緒穩定,孩子也能自信平和,受益終身。
這不僅僅是孩子一生的幸運,更是家庭興旺發達最好的風水。
兄弟,和厚
《增廣賢文》有云:“父子竭力山成玉,弟兄同心土變金?!?/p>
兄弟姐妹,同氣連枝,同心連根,是骨肉至親,血脈相連。
彼此之間,和厚相處,感情融洽,力往一處使,勁往一處出。
哪怕外界風雨飄搖,也能抵御萬難,治愈一切,勝過萬貫家財。
要說兄弟和厚,情深義重,莫過于蘇軾與蘇澈兄弟二人。
《宋史》云:“轍與兄進退出處,無不相同,患難之中,友愛彌篤,無少怨尤,近古罕見?!?/p>
烏臺詩案,蘇軾鋃鐺入獄,蘇澈舍身忘死,為哥哥四處奔走。
宦海沉浮,二人聚少離多,但通信從不間斷,蘇軾寫弟弟的詩作高達百首。
蘇軾說弟弟“豈是賢兄弟,更是良友生”,蘇澈寫哥哥“扶我者兄,誨我者師”。
兄弟齊心,互幫互扶,不止建樹卓然,興家旺族,更是流傳千古,人人稱頌。
曾國藩也說:“兄弟和,雖窮氓小戶必興;兄弟不和,雖世家宦族必敗?!?/p>
無論是小家小戶,還是大家貴族,兄弟和厚,才能行穩致遠,枝繁葉茂。
夫妻,和敬
俗話說:“內憂則外患?!?/p>
一對失和的夫妻,讓孩子提心吊膽,老人費心耗神。
這樣的家,就算不一拍兩散,也毫無幸福和快樂可言。
甚至在紛爭中,吵走了財氣,趕跑了運氣,留不住福氣。
夫妻和,家之肥也,相處和睦,相互尊敬,家業才會興旺發達。
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和妻子朱宏鈞剛結婚時,居無定所,經濟窘迫。
一年搬了6次家,但朱宏鈞笑著對白巖松說:“有你在,哪兒都是家?!?/p>
當白巖松事業受阻,不堪重負,身患抑郁時,回家話都不想說。
朱宏鈞沒有抱怨爭吵,而是尊重他的感受,在家中都用書信交流。
白巖松也把一切都記在心里,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和關愛妻子。
盡管日子很苦,但兩人同心同行,最終還是迎來了事業家庭雙豐收。
古語有云:“夫婦和而家道興?!?/p>
夫妻恩愛,互愛互敬,便是家庭興盛幸福的秘訣。
曾國藩在家規中說:“和順為齊家之本?!?/p>
子女后代和順,遵循孝道,事事孝順父母親。
在老一輩的教導和掌舵下,修身齊家,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。
這樣的家庭,人品好,口碑正,上下齊心,必然步步高升,更上一層樓。
陶淵明的祖父陶侃,是東晉名將。
在當縣吏監管漁業期間,他念及母親鄉間生活清貧。
于是派遣官府里的差役給母親送一罐腌制好的魚,盡點孝心。
但出人意料的是,母親十分生氣,不僅將魚退還,還寫信嚴加訓斥:
“你身為官員,本應清正廉潔,卻公器私用,這不是孝順,反而徒增我的憂愁!”
陶侃見信后,羞愧不已,從此謹遵母訓,清廉勤勉,終改換門庭,成為一代名臣。
《弟子規》中講:“父母責,須順承?!?/p>
現在很多人,對父母只有表面孝順,少了心底的和順。
可父母經歷的事多,接受的歷練多,智慧和境界更深刻。
子女和順,虛心靜聽父母的教誨,方能少犯錯誤,少走彎路,將路越走越順,將家庭經營得風生水起。
(來源:儒風大家)
編輯:邱果
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
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,獲取更多最新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