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南在線 發布時間:2022-10-16
近日,東莞的母女二人食用自制的已經6年的老壇酸菜后,出現惡心嘔吐的情況,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不斷加重,陸續出現了四肢乏力、胸悶氣促、血氧飽和度下降的癥狀,被送入當地醫院ICU搶救。
而后,經當地疾控中心檢驗,她們的嘔吐物及自制泡菜壇中檢出“肉毒桿菌”。后轉院至當地醫院救治,母女二人在重癥監護室躺了20天,才轉危為安。
張志鴻 副教授
副主任中醫師,急診科副主任兼城北急診科副主任(主持工作),擅長心血管、呼吸內科疾病及各種急危重癥的搶救,在機械通氣治療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、各種休克、臨床營養、內環境紊亂糾治、多器官功能不全的中西醫結合救治等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。
肉毒素
肉毒素是由厭氧的肉毒梭狀桿菌所產生的外毒素,是目前最劇烈的神經毒素,被定義為A級生物恐怖制劑,少量毒素即可致死,人類的致死量為0.1-1.0μg,肉毒素中毒病死率可達35%。
肉毒素中毒有什么癥狀?
主要表現為全身軟弱、疲乏、頭痛、眩暈、瞼下垂、瞳孔擴大,同時有吞咽、咀嚼、言語、呼吸困難等。
隨著病情的發展,患者會出現抬頭困難,共濟失調,繼而呼吸肌及雙側下肢肌肌力減弱,可出現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,重癥者可于發病后3—10天因呼吸衰竭、繼發感染或出現難以預測的呼吸驟停而死亡。
哪些食物可造成肉毒素中毒?
除醫源性中毒外,成人食源性肉毒素中毒常見于私人制作的發酵食品、罐頭制品,與生產環境、儲存不當及飲食習慣有關。
常見食物有臭豆腐、香腸、臘肉、火腿、豆瓣醬及魚類制品,非肉類(玉米、竹筍)罐頭及發酵的面制品等也有報道引起肉毒素中毒。嬰兒食源性肉毒素中毒常見于攝入肉毒桿菌污染的蜂蜜、奶粉、水果和蔬菜汁等。
怎么預防肉毒素中毒?
食品制作、加工以及保存過程必須干凈衛生,因為肉毒桿菌產生肉毒素后,食物不會產生異味或異樣。
對發酵類食品、冷凍食品、罐頭食品要充分加熱,因為肉毒素對熱敏感,100℃持續10分鐘即可破壞肉毒素。
不購買來歷不明或小作坊生產的罐頭、發酵類食品。
一歲以內的嬰兒禁止食用蜂蜜。
出現肉毒素中毒后該怎么辦?
在進食發酵類、冷凍、罐頭等食品后,一旦出現不適癥狀,應立即前往有救治能力的醫院就診,不要延誤救治,等到病情加重,出現嚴重并發癥后才就醫,這樣會大大增加救治難度。
肉毒素中毒后,早期使用特效解毒藥——肉毒抗毒素救治,可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。
(來源: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)
編輯:邱果
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
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,獲取更多最新資訊
其他